百名记者·百村纪行|小托村:“让”出来的幸福路

“百名记者·百村纪行”开栏语

大地铺宣,让振兴运笔;山海为砚,百名百村时代作章。记者纪行

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小托珠海以“重点在西部、村出特色在海岛、福路着力点在镇村”的让独特笔法,在星罗棋布的百名百村村落间落笔生花,一幅各美其美、记者纪行美美与共的小托乡村振兴画卷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。

在这里,村出乡村振兴的福路故事已然超越地理界限:金湾水果走进了湾区人的果篮子,万山海洋牧场为各地海洋经济探路,让斗门白蕉海鲈游向全球市场,百名百村北山、记者纪行会同等一个个百年古村焕发国际风采……

在这里,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正在消融:白墙黛瓦间跃动着创客空间的活力,古村祠堂里回荡着文旅融合的乐章,万亩良田上演绎着智慧农业的革新。

这片热土的蜕变还远不止于此:农房风貌提升立法领跑全国,城乡生活品质差距持续弥合,全市95个典型村全部达到省美丽宜居标准。

这不仅是人居环境的升级,更是一场关于城乡关系的深刻重构。当城市文明与乡村肌理相融共生,珠海正以“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埋头苦干”的特区精神,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课题中交出创新答卷。

今日起,珠海市委宣传部、市“百千万工程”指挥部办公室、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,珠海传媒集团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,各区(功能区)支持的“百名记者·百村纪行”主题采访系列报道正式推出。

最打动人心的报道,往往孕育在离炊烟最近的地方。肩负使命,奔赴百村,我们记录的不仅是田间地头的生活图景,更是珠海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历史底稿。我们以脚步丈量热土变迁,以镜头定格时代芳华,以笔墨书写振兴史诗,希望献给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人们。

此刻,墨已研浓,笔已润透,镜头已启。请随我们一同出发,走进这幅正在绘就的发展长卷,于万家灯火中见证振兴征程。

小托村“两山环抱·一海丰田”格局。

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

这不是陶渊明的桃花源,这是记者蹲点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小托村时看到的农村新貌。

但在三四年前,村里还不是这幅光景。

“我带大家四处看看,心中先有个数,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可真不小呢!”9时左右,在小托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庆光的带领下,记者走进了这个位于白蕉镇北部小托山(即观音山)西麓、黄镜门河畔的村子。

无人机航拍下,一条内河“庙仔海”穿村而过,形成“两山环抱·一海丰田”的自然格局。这是一个面积约2.87平方千米,户籍人口近千人,主要是吴姓客家人聚居的村子。

观音山的翠竹、“庙仔海”的清水,让人心旷神怡;农民协会旧址、防空洞、知青屋,充满历史记忆;村里的蕉芋种植示范基地和千亩鱼塘,近年来则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重要产业。

不知不觉近中午。退休村干部吴百坚家正在吃午饭。午饭吃的是自家种自家做的蕉芋粉,佐料不少,像虾米、鱿鱼丝、花生米、包菜叶、香菜等,柔韧筋道、香味可口。蕉芋粉是小托村的特色农产品,有着“山中鱼翅”的美名,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。

“以前路窄,一到下雨天到处是泥泞路,现在环境变美了,路面宽敞,村容旧貌换了新颜。”吃饭时说到这里,吴百坚忽然想起什么,他说,“前几年吴玉强建房子时,把宅基地的红线向里收了一米,巷道这才宽敞了很多。这件事大家都记得,做得好!”

工作人员为记者介绍村民吴玉强所让路巷的范围。

吴玉强家的院子大,长约21米。收进去一米,意味着让出了逾20平方米的路面。“拓宽后孩子们开车回来也方便,对自己和村民长远受益。要不然巷道挺窄的,有个瓶颈在家门口,进进出出都不方便。”吴玉强表示。

之前,小托村就考虑把这片菜地打通建路,吴玉强家正好位于巷道南端入口处,属于“咽喉要道”。“村里派了两名党员、两名村代表组成协调小组,去做吴玉强一家人的工作,经过多次沟通,吴玉强就同意让路了,一分钱补偿都没有要。”吴庆光说。

眼前的这条巷道宽2米多,沥青罩面、干净顺直。“多亏他家让路了,不然建筑材料都运不进来。”吴玉强家旁边,村民吴跃文正在建房,眼看就要封顶了,吴跃文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。

“让路前,这一片有十五六家的大门口朝东,感觉很别扭,让路后大家就把大门口改为西向,坐东朝西,这样就顺了。”村民吴文锋开心说道,大门口理顺了,一顺再顺,日子也越来越顺。

无独有偶,好事成双。“想起来了,吴启南也让路了。”小托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梁凤香介绍,吴启南把自家旧宅的红线让出半米,石板铺就的巷道一下子宽敞了很多。

吴庆光介绍吴启南旧宅让路。

吴启南的旧宅位于小托村南区,让出的路面宽约半米长约10米。旁边靠山处是建于清道光二十年的一口古井,历经岁月洗礼但水质不变,冬暖夏凉、清甜润身。古井下通水管建有取水点,村民喜欢来这里取水煮茶,人来人往,都要经过石板巷道。“路宽了,村民取水方便了,与人方便与己方便,让路是值得的。”吴启南表示。

吴庆光介绍,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,当年小托村创建区级样板村,其中巷道改造提升是一项重要内容。村里很多坑坑洼洼的泥土路、水泥路,在改造中变得平坦、顺畅。人居环境越来越好,看得见摸得着,一下子转变了村民的心态,凝聚了心劲。其间,不少村民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全村利益,让路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。

古有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的六尺巷谦让,今有新时代村民让路的高风亮节。村民让路,为小托村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注入新动能,让出的不仅仅是路,更是村民参与乡村振兴、“百千万工程”的觉悟展示,以及能动性的提升。

小托村美观且极具特色的石板村道。

路通财通;财通民富。这几年,小托村旧貌换新颜,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、发展特色蕉芋种植业和红色研学旅游,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48.99万元(全市行政村倒数第一),增至2024年的228万元,今年预计将超过300万元。小托村也实现了由弱到强的“逆袭”,先后获得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、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14项省市荣誉。

“乡村发展的目的,是为了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让路的村民看似是‘让’,实际上更是‘得’,享受更多的红利。”梁凤香表示,如今随处可见的宽敞巷道连接每一户村民,除了满足出行需要,还有更大的作用,那就是助力小托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有底气。

小托村档案>>>

小托村位于白蕉镇北部,面积约为2.87平方千米,全村有1个自然村,户籍人口204户988人,其中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员772人。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,水产养殖以罗氏虾、四大家鱼、海鲈为主,农作物以水稻、蕉芋为主。2021年村集体收入仅48.99万元,2024年达到228万元。近年来,小托村获评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、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14项集体荣誉;2023年在全市122个行政村“百千万工程”成效评估中名列第八名。

记者手记>>>

景美了,心齐了。

长期以来,宅基地在村民心中的分量之重,毋庸讳言。让出一部分宅基地,让村道变得宽敞顺直,这大大出乎了记者的预料。由此看到,在实施乡村振兴、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中,已经有了等同于,甚至超过宅基地的重要东西:让出的是路面,赢得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全村发展,值得!这其中蕴涵着朴素的人性、对邻里的尊重、对乡村的热爱,更是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观念的转变、心劲的凝聚。

添加新评论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4 Powered by 百名记者·百村纪行|小托村:“让”出来的幸福路, 不堪回首网 sitemap 0.0478s , 8487.1875 kb